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(上)
文老所言恐有不妥。”
“在座诸位,除杜相曾执掌中枢外,谁还有过治理如此幅员辽阔之大国的经验?”
杜辅臣连忙拱手,连道‘不敢’。
李彻虚按一下手,示意他不必过谦,继续道:“奉国疆域虽广,但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,远不能与整个大庆相比。”
“在奉国,朕是白手起家,军队如臂使指,百姓得新政之利而拥戴。”
“即便如此,推行改革时亦是阻力重重,步步维艰。”
“如今之大庆,旧势力盘根错节,百姓对新朝尚存观望。”
“若骤然全盘照搬奉国之政策,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剧烈动荡,我等数年心血,恐有前功尽弃之虞。”
霍端孝若有所思,问道:“那依陛下之见,该当如何?”
李彻面色沉静:“朕以为,当下最适合大庆的国策,便是一个‘稳’字,之前的一切国策,最好一个都不动。”
他环视众人,强调道:“变的越多,错的可能越多。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,不可急功近利,更不可揠苗助长。”
“待我们彻底掌控全局,政权稳固,民心归附之后,再花上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更久的时间,将奉国行之有效的政策一点点化用过来,方为上策。”
听闻此言,众臣皆陷入沉思之中。
而杜辅臣看向李彻的眼神中,也流露出惊异之色。
他本以为,李彻这位以武略定鼎天下的年轻君主,在理政上也必然雷厉风行。
毕竟陛下年轻气盛,又是一路势如破竹,难免有急迫之心。
就像是庆帝武运昌隆,但在治国方面也继承了他武略的特点,却显得有些不够稳重了。
有些政策匆匆提出,出现问题后就匆忙整改,久而久之,朝廷的公信力也因此受损。
却万万没想到,李彻竟如此沉得住气,深知‘马上得天下,不能马上治之’的道理。
李彻话锋一转,又道:“不过,其余政策可以暂缓,有两件关乎国计民生根本之事,我们必须立刻去改!”
“哪两件?”诸葛哲适时发问。
李彻伸出一根手指:“其一,便是赋税。”
听到‘赋税’二字,杜辅臣的心又提了起来,面色重新变得凝重。
自己好像夸赞早了,陛下别的政策不动,竟是要动税赋?
需知,赋税乃国之命脉,牵一发而动全身,最是敏感不过。
而且税赋这东西提高简单,想要再降低就麻烦了。
即便是朝廷降税,下面的官吏为了自身利益,也只会当做没接